绝代双娇原著中对苏樱的描写
【一.绝代风华】 迷样的女人令骄傲的花无缺自惭形秽,令自命风流的江玉郎神魂俱醉。绝代风华,古龙不惜笔墨,一次又一次将这四个字加诸于她身上。 下为摘自《绝代双骄》第81章中花无缺初遇苏樱时的描写。 [ 白衣少女也回过头来,瞧了他一眼。她不回头也罢,此番回过头来,满谷香花,却似乎顿然失去了颜色,只见她眉目如画,娇靥如玉,玲珑的嘴唇,虽嫌太大了,广阔的额角,虽嫌太高了些,但那双如秋月,如明星的眼珠,却足以补救这一切。她也许不如铁心兰的明艳,也许不如慕容九的清丽,也许不如小仙女的妩媚……她也许并不能算很美。但她那绝代的风华,却令人自惭形秽,不敢平视。 此刻,她眼中带着淡淡一丝惊讶,一丝埋怨,似乎正在问这鲁莽的来客,为何要笑得如此古怪。花无缺的脸竟不觉红了起来,道:“在……在下花无缺,特来求见苏樱苏老先生。” 白衣少女缓缓接着道:“我就是苏樱。”] [“ 只见一个身披霓裳羽衣的仙子,在满天夕阳中,飘飘而来,一只红顶雪羽的白鹤昂然走在她前面,一只驯鹿,依依跟在她身后,温柔的暮风,吹乱了她的发丝,她伸出手来轻轻一挽……就是这么样轻轻一挽,已是令天下的男人都为之窒息,只是这么样—幅图画,已非任何人描叙得出
苏轼简介
苏轼(读音):sū shì 苏轼【人物简介】 苏轼(1037~1101)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“东坡居士”,享年66岁。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,赠太师。眉州(即今四川眉山)人,汉族,是苏洵的大儿子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画家、散文家、诗人、词人,豪放派词人代表。嘉佑二年(1057)与弟苏辙同登进士。授大理评事,签书凤翔府判官。熙宁二年(1069),父丧守制期满还朝,为判官告院。与王安石政见不合,反对推行新法,自请外任,出为杭州通判。迁知密州(今山东诸城),移知徐州。元丰二年(1079),罹“乌台诗案”,责授黄州(今湖北黄冈)团练副使,本州安置,不得签书公文。哲宗立,高太后临朝,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(今山东蓬莱);4个月后,迁为礼部郎中;任未旬日,除起居舍人,迁中书舍人,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,知礼部贡举。元佑四年(1089)出知杭州,后改知颍州,知扬州、定州。元佑八年(1093)哲宗亲政,被远贬惠州(今广东惠阳),再贬儋州(今海南儋县)
谁知道苏小小的故事?
苏小小 江南自古多名妓,钱塘的秀山媚水就曾经育出过不少才貌俱佳的青楼红颜,南齐苏小小就是其中的一个。苏小小出身于钱塘一户殷实人家,她家先世曾在东晋朝廷为官,晋亡后举家流落到钱塘。苏家利用随身携带的金银珠宝为本钱,在钱塘作买卖。到了苏小小父母这一代,已成为当地的富商。苏小小是父母的独生女儿,所以自小被视为掌上明珠,因长得玲珑娇小,就取名小小。苏家虽是商贾之家,但沿袭了祖上香书遗风,聪明灵慧的苏小小深受薰染,自小能书善诗,文才横溢。可惜好景不长,苏小小十五岁时,父母就相继谢世,苏小小失去了依靠,仍住在城中旧院里,睹物思人,易引起伤感的情绪,于是变卖了在城中的家产,带着乳母贾姨移居到城西的西冷桥畔。事情传开后,钱塘的仕宦客商、名流文士都慕名来西冷桥畔造访.然而苏小小却爱上一个名门公子阮郁,俩人如胶似漆,形影不离。萍水姻缘毕竟缺乏根基,半年之后,阮郁的父亲在建康听到儿子在钱塘与妓女混在一起的消息,立即派人把阮郁叫了回去,严加看管在家中,不许他外出半步
苏轼的简介???
1、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(1037年1月8日)出生于眉州眉山,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。苏轼的祖父是苏序,表字仲先,祖母史氏。苏轼的父亲苏洵,即《三字经》里提到的“二十七,始发奋”的“苏老泉”。苏洵发奋虽晚,但是很用功。苏轼其名“轼”原意为车前的扶手,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,不可或缺之意。苏轼生性放达,为人率真,深得道家风范。好交友,好美食,创造许多饮食精品,好品茗,亦雅好游山林。2、进京应试嘉祐元年(1056年),苏轼首次出川赴京,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。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,十九岁的苏辙,自偏僻的西蜀地区,沿江东下,于嘉祐二年(1057年)进京应试。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,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。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,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,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。策论的题目是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,苏轼的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,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,为了避嫌,使他只得第二
关于西湖边上苏小小墓
西泠桥畔思小小 最早知道苏小小,大约是在中学。虽然那时我没有陷入琼瑶,没有迷恋张恨水,也从未沉醉于鸳鸯蝴蝶派,但由于正值“哪个少女不善怀春,哪个少年不善钟情”的年龄,少年维特之烦恼阶段。于是,不可避免的为情所困,并且自认为自己是现世上的最多愁善感的多情人,所以,白居易的两句诗让我一下子永远的记住了这个名字————苏小小。“若解多情寻小小,绿杨深处是苏家”,苏小小是谁,她为何成了“解多情”的象征呢?“苏家小女旧知名,杨柳风前别有情”,苏小小是谁,为何就连素无风流韵事传世的白居易也盛赞她“别有情”呢?从此,心中有了一个结,一个关于多情、关于苏小小且有待苏小小解开的结。 “妾乘油壁车,郎跨青骢马,何处结同心,西陵松柏下”。后来,不记得自己从什么时候背下了这首《同心歌》,但可以肯定的是我由此了解了苏小小与西泠桥,知道了苏小小的故事就在杭州的西泠桥边。这首诗给了我极深的思想印记,以至于在后来的日子,我认为“同心”就是由此而来,每看到“同心”两字就想起苏小小